(资料图)

“躺平”一词的爆火,原是当代青年在重压之下的一种焦虑和自嘲,如今却形象描绘了部分党员干部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

在社会心理学中,当个体或群体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时,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进而有更多的机会和动力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在“马太效应”中,强者好比是在山顶上的人,他们大多经历了从山脚到山顶的艰辛,而弱者则在山脚下,他们安于现状,选择“躺平”。

现实中,在党员干部身上也存在着“优者常优”与“差者常差”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具体来说,工作中积极奋进、斗志昂扬的党员干部,在创造佳绩获得认可和表彰后,会释放出正向的激励效应,进一步强化拼搏进步的良性循环,也鼓舞着更多“勇将”“干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反观存在慵政懒政心态的“躺平”干部,他们缺乏斗争精神,不敢创新突破,面对任务“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长期下去容易缺乏信心和斗志,能力得不到实质性提升,工作处处“垫底”,便成了“只能在山脚观望,永远到不了山顶”的弱者。

当“躺平”成为一种症结和常态时,“马太效应”对个人的影响,最终也会反应在群体上。从当前的干部队伍来看,大部分干部的素质是好的、战斗力是强的,他们不愿“躺平”,敢于担当作为,“躺平者”只是极少数,但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负面影响甚广。试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果出现极个别“躺平”干部,却不加以整治,任由这种不良风气无形地滋生和蔓延,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一批“躺平”干部的出现,如同诗中所述:“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之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会使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大量人力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职权职能的正常发挥,在面对急难险重问题时只有少部分党员干部“硬着头皮往上冲”,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能者多劳懒者闲”的局面,既不利于形成“人人愿意干事、人人争相进步”的良好氛围,更影响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历史的契机,时代的重任,迫切需要一支敢于冲锋陷阵、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在“马太效应”中,如果说安于现状、懒于改变是弱者的通病,那么强者的共同点,则是鼓舞干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党员干部要认真接受主题教育的“精神洗礼”,自觉破除“躺平无害”的思想,树立见贤思齐的意识,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扬长补短,在一次次“登顶”中激发斗志和信心;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把专项整治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机结合,对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真打“板子”,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充分发挥“马太效应”的正效果,营造“强者愈强,弱者争强”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龚静 (普洱市纪委市监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