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精油、孵化小鸡、直播卖茶……这个暑假,广东大学生有点忙。今年7月,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1000个广东青年大学生突击队迅速集结,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

为了破解现实难题,他们走出校园,主动奔赴乡野田间。深入基层一线,突击队带来了哪些变化?大学生在县域发展中如何贡献力量?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前往梅州,实地探访三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变废为宝,量身打造致富方案

来到梅县区白渡镇,映入眼帘的是遍布道路两旁的柚子树。种满柚子的山坡旁,有一座铁皮搭成的简易厂房,这就是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柚”提兴农项目的工作地点。7月19日,在指导老师冯顺的带领下,十多名同学“闯”进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白渡镇盛产金柚,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但是,并非所有柚子都可以上市售卖,每年有大量残次果被废弃。当地种植户王兴贵种了80亩柚子树,“基本有两成小果丢掉,卖不出去。”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影响环境卫生。

瞄准产业痛点,“柚”提兴农团队前期考察调研,进一步摸查掌握果园的实际情况。针对种植户的需求,他们萌生了从废弃果中提取精油的想法,因为精油用途广泛,包括化妆品、药品、食品等等。具体分为三步:便捷无损压榨提取、高效低耗超声提取、安全无毒水蒸气提取。

根据这个思路,冯顺和学生们在厂房设计安装了一套简易设备,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把柚子皮削下来切成小块,放到果汁机里磨成细小颗粒,接着用超声机器瞬间把细胞打碎,最后通过蒸馏获得精油。“一天就能学会。”种植户黄建军现在可以自己上手操作,还吸引了周边种植户慕名前来参观。

摘柚子、剥皮、提取、记录数据,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有些情况在实验室不会遇到,必须随机应变。”来自轻化工程系的李瑶旖记得,刚开始就遭遇了缺水考验,提取时温度太低也让他们很苦恼。她和同学们顶着高温,一边调试设备,一边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因为村民资金有限,不能增加他们额外的负担。”半个月下来,同学们给当地种植户留下勤快肯干的印象。

冯顺简单算了一笔经济账:每斤小果售价不到4毛钱,100斤最多卖40块;而精油市场价可达200元/斤,100斤小果能提取4斤精油,一下收益就翻了20倍。他表示,村民可自愿租借或购买提取设备,用废弃金柚生产提取粗精油,“项目团队负责收集并销售精油,村民则按提取精油数量获得利润,逐步形成产业链。”可观的前景让黄建军充满期待,以前看着柚子一批批地废弃,他们也很无奈。现在,大学生带来了解决方案,让黄建军有了新的盼头。“他们发明,我们赚钱,互利共赢。”黄建军说。

从蛋到鸡,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咯咯咯!咯咯咯!”还没进入五华三黄鸡保种舍,嘉应学院的林洁珍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声。穿上实验服,戴好口罩、帽子、鞋套,她走进鸡舍,开始逐只称重。“第四周、八周各要称一次,监测生长变化”。今年暑假,指导老师翁茁先带着她和十多名同学来到梅县区丙村镇丰都综合养禽场,开展“金生‘鸡’世”实践项目,主要任务就是保育繁殖推广三黄鸡。

五华三黄鸡是梅州唯一的地方禽类品种,迄今为止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其曾一度濒危。为了抢救、保护及利用五华三黄鸡,嘉应学院成立了科技下乡团队。近十年来,百余位大学生在梅州各镇进行资源收集、性能测定、品种选育、养殖技术等实践研究,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化。

从蛋到鸡,同学们参与了孵化生长全过程。区别于养禽场工人日常的铲粪、降温等基础性工作,同学们主要承担测蛋品质、抽血等精细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他们经常顶着高温天气在鸡舍里工作,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环境比预想中还要艰辛。但大家没有叫苦,“只要能选育出好品种,提高产蛋率,为当地作一点贡献,再累也值得。”

除了在鸡舍服务,项目团队还走进各乡镇养殖场,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针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给出具体可行的改善方案,帮助大家增收致富。由于项目周期比较长,林洁珍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只是这个假期,可能要持续一两年,同学们可以接力干下去”。

特产出村,直播带货拓宽渠道

“我们这款茶不仅包装精美,而且很香……”在梅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场直播带茶正在进行中,主播还演示了如何冲泡茶叶。手机屏幕上,不时弹出点赞、评论,更有人询问怎么购买。而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还有人打光、拍照、整理茶叶,宛如一支专业团队。事实上,他们都是广东财经大学茶言巧语项目团队成员,致力于推广梅州茶叶,助力乡村振兴。

早在今年4月,接到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招募通知时,何淑君和同学们就瞄准了直播带货赛道。“梅州有很多好东西,只是大家不了解。”她与其他梅州籍同学决心要给家乡多吆喝,经过讨论研究,他们最终选择以茶叶为主攻方向。“客家人每天都是从喝茶开始。”于是团队开始联系对接企业、茶园。

过程中,何淑君明显感受到各方给予的支持,因此项目推进十分顺利。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上,他们可以跟需求方一对一联系,同时当地团委全程跟进,协助解决难题,包括直播设备、场地等。去年,何淑君也参与过暑期实践项目,“当时一切只能靠自己,现在更有底气了。”

作为企业方,梅州市小密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虽然一场直播并不能马上带来收益,但持续地做下去,量变会带来质变。“未来甚至可以影响梅州以外的区域。”其间,她与项目团队从零开始沟通,逐步推动直播落地。她特别欣赏同学们踏实负责的态度,也感受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活力,“乡村需要这样的青年人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