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什么是云南?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云南。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一群亚洲象走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的舒适家园,开启一段漫长的北上南归之旅。一言不合就出走的亚洲象让《“象”往云南》主题片成为网络爆款产品。亚洲象北上南归报道话题累计点击量超过110亿次,海内外报道媒体超过3000家,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象北上南归系列报道成为讲好绿美云南故事的重要载体。

“大象的故事”是云南绿色发展的故事,也是向世界传播绿美中国的故事。15头野象安全“北上”,向全球展现了云南乃至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命多样性的大国形象。通过“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大象频道”等传播矩阵,进一步发挥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国际传播效应,延续“云南大象”国际传播的正向热度,构建具有中国特征、云南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力争打造成为云南对外传播的新渠道和新名片。国外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等都把目光投向云南,大象无形中充当了中西方之间有效沟通的“和平大使”,也充当了COP15的“形象代言人”。在亚洲象北移中,种种得当的保护举措,不仅让大象享受了一趟近乎完美的“旅行”,也让全世界从中得以窥探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温情叙事手法讲述“共同人性” ,呈现好绿美云南故事。小象吞食酒糟后醉倒,醒来后急急忙忙追上大部队;小象不慎滑进沟里,成年大象帮其脱困……这些行为能激发人们的共同感情,让观看者摘掉有色眼镜,主动感受到大象保护者、观察者、护送者的体贴。“云南大象迁徙”事件涉及的环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象群北上的全程跟踪和拍摄,使得大家在网上展开了一场即时的“围观”,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好奇和爱护引发全球“共情”。全世界得以看到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引发了环境生态保护引发共情。“大象缘何迁徙”“如何平衡人象关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话题都成为不同国家媒体与民众共同讨论的话题。通过事实讲故事,激发情感,产生共情,更能融化立场,把声音真正发出去,也让全世界得以窥见其生活习性以及各种趣事,满足了人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和猎奇之心。

注重细节与情感传递,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好绿美云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还是要从直抵人心的故事出发,通过故事与读者产生共情共鸣。比如,云南大象的报道,通过大象这个具体、特殊的群体,不经意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态度。中国网友们的幽默、风趣、娱乐性强且接地气,也更容易为全球受众所接受。要善于利用短视频、动漫、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用具有跨国文化共性的传播话语(包括文字、图像、动画等),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要多寻找、放大报道“大象旅行团”这类题材,通过图片、短视频、纪录片、影视剧、漫画、动画片等以视觉呈现为主的叙事模式,把憨态可掬的“大象”这一表现形式上的视觉化,带来的美好感受形成高度关联,从而通过视觉叙事实现深层符号通俗化,向境外媒体讲好绿美云南故事。

注重资源整合和人才培育,有效拓展媒体内容在海外的落地传播。要整合好、经营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域优势,重视新闻传播的情感共振,面对域外年轻人,积极用好海外抖音、油管视频、推特、脸书等国际传播平台,增强自身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高效而安全地向世界呈现令人向往的云南形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一批懂语言知文化、会讲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一批精通互联网制作、传播、运营、技术的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国际传播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开展国家媒体同行培训交流活动,丰富国际媒体从业者间的交流互鉴形式。适应国际上网络语言、新潮话语不断涌现的新变化,促进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各国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气、有底气、散灵气、满朝气的外宣产品。要通过角色转换变我说为他说媒体需要提升融“梗”能力,特别是借助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陈出新,破圈触发外国网友玩“梗”,地道使用“梗”,或会产生更大传播效果,更加贴近中外网民,为更好讲述绿美云南故事赋能。

余猛(禄劝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