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广袤滩地上,数台割草机“理发”一般来回刈割,旋耕机对遗留的根茎旋耕打碎,一些地段则直接用挖机翻根深埋。远处另一片区域的周边,分别在吹沙垒坝和取土筑堰,待匡围合拢后便引灌潮水进行淹没除治。这是近日东台沿海地区大规模除治互花米草的场景。

机械作业除治互花米草(通讯员供图)

为保护世界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遏制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对海岸带湿地生境的侵蚀和破坏,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东台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大规模互花米草除治工作,打响了根治湿地“牛皮癣”的攻坚战。东台市先期启动的互花米草除治区域,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条子泥湿地南北两侧的方塘河入海口和梁垛河入海口,两宗地块除治面积达到2.8万亩。进场施工以来,各项工序已全面展开。据相关部门介绍,先期除治主要采用“刈割+围淹”的技术方案,辅之以翻根深埋、人工刈割等措施,务求斩草除根,彻底除治。

为什么选择围淹为主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因为东台互花米草分布50%以上处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其中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湿地,这些地方尤其要慎用药剂等其他处理方式。”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保松解释,“另外,有40公里左右的互花米草分布带位于新建海堤下150米到200米范围内,无法用大型机械深挖操作,所以从生态安全和围堤安全的角度考虑,选用围淹的方法比较稳妥。”采用围淹的办法需要将互花米草的根茎匡围在60厘米深的潮水下淹没6个月,直至根系缺氧窒息死亡。“此方法环保生态,而且就地取材,有利于控制成本。”王保松补充道。

机械作业除治互花米草(通讯员供图)

作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竞争性强,扩散迅速,直接威胁底栖生物、海岸植被的生存,破坏鸟类栖息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且具有很强的繁殖系数,能随风逐浪传播,如除治不彻底极易复生反弹,是一个顽固难缠的“对手”,面上尚没有大规模成功治理的先例。为打赢这场特殊战役,东台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做足调查摸底和技术论证前期“功课”。他们邀请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等专业单位,对全市互花米草生长区域实地调查,逐一标绘斑块方位、面积和生态功能定位,形成详细数据库和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慎重选择、科学编制治理技术方案。同时,引入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设计标准,牢牢把控施工质量这条“生死线”。

“围淹淹没深度必须在60厘米以上,旋耕深度要达到50厘米,翻根深埋要在1米以上的深度。”在东台方塘河口互花米草除治施工现场,承担施工任务的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丝毫不敢懈怠,项目经理陈余庆不停地在现场来回提醒、督查。“我们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与技术要求,确保互花米草除治率达90%以上。”

据了解,目前,东台共有近7万亩互花米草面积,先期展开的除治项目主要施工工序将于9月底完成,三年内完成全部除治工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