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个健康的身体,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血液不通畅,新陈代谢减慢,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消化吸收不好,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健康问题。要有好的体魄,就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运动,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这对于体制内的机关干部来说,亦是如此。长期躺平摆烂,脑袋不愿思考,手不能拿,肩不能扛,脚不愿动,躺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走出来,这些看似小问题、小毛病,长此以往,思想麻痹了,精神萎靡了,骨头缺钙了,四肢瘫痪了,就真的只能躺着动不了了,再好的治疗也是无济于事。拒绝躺平,让头脑、手足、躯干动起来,才不会“躺出病”。

让头脑动起来,防治思想“脑瘫症”。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抱残守缺;思想懈怠,不思进取,工作消极应付;思想取巧,空喊口号,调门高落实差;思想消极,工作时心不在焉,推诿扯皮……这些种种症状的“病因”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精神上的“缺钙”,要治疗此类毛病,必须找准病因,靶向治疗,矫正思想偏差,给精神“补钙”,顾名思义,就是要强化对“躺平式”干部的学习教育。校正思想偏差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校准、校对,精神“补钙”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补足、补齐,因此学习教育不能只是“一阵风”“一场雨”,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在一点一滴的浇灌之中,在滴水穿石的坚持不懈之中,真正让干部头脑动起来,防止干部脑袋“生锈”,患上“脑瘫”症。

让躯干动起来,防治身体“软骨病”。不敢担难,遇到有难度的事、有风险的矛盾和问题“挺不起身”“直不起腰”;不敢担重,遇到重大任务和挑战“含胸驼背”“畏首畏尾”;不敢担责,对岗位职责认识不清,能挡则挡,麻木应付……这些症状源于身体上的懈怠和行动上的懒惰。如何让身体懈怠、行动迟缓的干部真正站起来、动起来、勤奋起来,只有从内打破,增强其内驱力。而增强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励。这就要求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运用好干部考核评价“指挥棒”,建立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把在一线踏实奋斗的干部识别出来、提拔上来、重用起来,摒弃唯年龄论、唯学历论等“一刀切”现象,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对于患有一些“小毛病”的干部也要给予试错和改错的平台,用好容错纠错机制,要在激励和推动中,让其勤奋起来、动起来,避免其因小错而“一蹶不振”,从此“扶不上墙”。

让手足动起来,防治四肢“关节炎”。身在其位,不谋其职,面对工作“四肢无力”“推一推动一动”,机械执行上级部署,对创造性开展工作心中无数、手中无招,又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窝在办公室不愿下基层多走动……针对这一类作风不正,主动想“躺平”的干部,要给药祛病,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专项整治和作风革命,让想“躺平”的干部自查自纠,及时整改,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不正之风;同时,党员干部所在党委(党组)要履行好对干部的教育管理责任,强化监督,常态化地开展谈心谈话,了解他们想躺平的动机所在,并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让想“躺平”的干部心中有责、心中有畏,摒弃私心杂念,让他们的手足动起来,避免“关节发炎”,四肢损伤。

另外,躺平式干部的病是一种传染病,一旦不及时加以纠治,少数人患病,便会影响身边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影响干部队伍和单位的整体形象,更影响整个干事创业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坚决防止党员干部不动而“躺出病”,净化病媒滋生环境,绝不能因一人生病,而危及他人。

李佳佳(梁河县纪委县监委)

责任编辑:谭江华

推荐内容